近年来,全球科技产业正迎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推动下,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化成为行业焦点。2025年,伴随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关税环境波动,算力中心建设成本显著上升,促使中国企业加快自主研发与国产化布局,谋求在全球AI技术革新中占据领先地位。中国联通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宁夏中卫AIDC智算中心,成为行业内深度解析国产化突破的典范,彰显了中国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前沿技术上的创新成果。
核心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算力硬件的自主研发和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面对进口硬件价格波动和供应链不稳定的挑战,中国联通依托国产设备,结合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气解决方案,构建了集高效能、低能耗于一体的绿色算力生态。特别是采用正泰自主研发的110kV低局放智能变压器,配合自然冷源与蒸发冷却技术,实现了PUE值低于1.2的行业标杆,比传统数据中心节能效率提升40%以上。这不仅大幅降低运营成本,还极大提升了算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未来大规模AI算力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层面,宁夏中卫AIDC依托于深度学习优化的硬件架构和智能能耗管理系统,通过动态能耗调控和全链路闭环服务,确保了超高的算力密度与能源利用效率。项目规划10余栋楼,总算力规模达到28万GPU卡,具备12万标准机柜和310MW的IT负载能力,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AIDC智算中心。这一规模的突破,不仅满足了未来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巨大算力需求,也为行业树立了国产化自主算力基地的新标杆。
从公司角度看,中国联通在推动算力自主化方面持续投入,积极布局“东数西算”战略。通过与腾讯等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项目实现了“百日攻坚”式的快速落地,将传统行业中“长周期、碎片化”的建设模式转变为“快节奏、集约化”的创新范例。公司在绿色节能、国产设备应用和数字化配电等方面的探索,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其在国内领先的PUE指标、多设备国产化率和绿色能源利用率方面,已成为行业标杆,彰显其在深度学习硬件和AI基础设施中的技术领先优势。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崛起代表着中国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随着AI算法不断升级,模型规模不断扩大,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依赖进口硬件带来的风险愈发凸显。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AI硬件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国产设备占比由2023年的20%提升至目前的45%,显示出国产自主创新的快速推进。专家普遍认为,国产算力中心的持续突破,将有效缓解产业链安全风险,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推动AI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权威研究机构指出,未来AI技术将深度融合边缘计算、物联网和5G应用,算力基础设施将向超大规模、绿色智能化方向演进。中国联通宁夏中卫AIDC项目的成功经验,验证了国产化技术在极端环境和大规模部署中的可行性,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板。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未来国产设备的性能将不断突破,成本将持续降低,行业生态将逐步完善,形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链闭环。
行业专家强调,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突破不仅关乎技术自主,更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同时,行业应关注绿色能源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低碳环保目标,为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和产业链的完善,中国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AI创新领域有望实现“引领全球”的战略目标,为数字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坚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