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掀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之时,上海正以一种独特而坚定的步伐,将这股浪潮引向实体经济的纵深腹地。
这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算法游戏,或是互联网巨头的流量盛宴,而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产业升级的深刻变革。
从熊熊燃烧的钢铁高炉,到精密运作的金融保险体系,再到城市运行的智慧中枢,一股以自主可控算力为核心的“智能力量”正在悄然重塑着上海经济的版图与未来。
在这场宏大的叙事中,华为昇腾(Ascend)AI计算平台,正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数字引擎”角色,与宝钢股份、中国太保等行业翘楚携手,共同谱写着一曲“数实融合”的时代壮歌。这是战略的选择,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下,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生动注脚。
钢铁,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其生产流程之长、工艺之复杂、能耗之高,一直是横亘在行业高质量发展面前的挑战。
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旗舰,宝钢股份深谙,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仅仅依靠规模扩张和传统工艺优化已难以为继,尤其在国家大力倡导“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智能化转型成为破局的关键。
然而,智能化之路并非坦途。国际技术壁垒与供应链风险如影随形,核心技术的“卡脖子”之痛,让宝钢股份深刻认识到“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关乎企业乃至国家产业安全的生命线。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宝钢股份将目光投向了华为昇腾——一个基于自主研发架构、软硬件全栈协同的AI算力底座。
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合作,更是一次基于共同理念和长远目标的战略握手。合作的蓝图清晰而务实:以昇腾AI算力为核心,构建一个云边端协同的智能体系。在宝钢股份总部,强大的训练算力集群昼夜不息,消化吸收着来自生产一线的海量数据,孕育着越来越“聪明”的AI模型;而在各个生产基地,边缘推理节点则如同神经网络的末梢,将训练好的模型精准部署到生产环节,实现实时感知、分析与决策。
这种架构不仅确保了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多基地协同管控,更在数据安全和资源调度上提供了坚实保障。
曾经依赖老师傅经验判断的高炉炼铁环节,如今有了AI的“火眼金睛”。基于昇腾算力训练的高炉大模型,对炉温预测的命中率惊人地达到了90%以上,这意味着更精准的燃料投放和更低的能耗,直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热轧产线上,钢板表面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缺陷,也难逃AI的法眼。表面缺陷识别模型的准确率在短短半年内飙升至96%,并迅速复制到宝钢股份旗下的多个基地,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更具开创性的是,热轧自然宽展预测模型成功实现在线部署,这标志着大模型不再仅仅是离线分析的工具,而是开始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中,犹如给产线装上了一个智能“大脑”。
而在冷轧车间,“AI主操”的上线,则显著提升了机组的生产稳定性,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据初步估算,这些智能化应用的落地,每年为宝钢股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超过千万元人民币。
这仅仅是开始。宝钢股份的雄心不止于此,他们计划到2025年,上线个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AI标杆产线。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深化冶金机理、专家经验与大模型技术的融合,挖掘更多AI赋能点,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钢铁行业智能化应用“宝钢范式”。同时,宝钢股份正积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建开放的智能生态,推动整个钢铁行业的“数实融合”进程。
如果说钢铁行业代表了实体经济的“硬核”,那么金融保险业则关乎经济运行的“血脉”。
在中国保险业巨头中国太保的版图中,其旗下子公司太保科技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科技引擎”角色。成立仅三年,这家年轻的科技公司便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双增长,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至16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达94%。
自主创新,同样是太保科技刻在基因里的关键词。面对保险业务流程复杂、数据类型多样、风险控制要求极高的特点,太保科技沉淀出了一套基于全栈自主研发底座的解决方案,尤其在保险核心系统的改造与迁移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
太保科技承接了中国太保大模型能力建设的重任,基于华为昇腾AI算力底座,成功打造了保险行业首个自主创新的千亿级参数大模型基础设施。这并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软硬件协同优化的结晶。通过针对性的技术调优,大模型训练的整网计算性能提升了惊人的30%,大大缩短了模型迭代的周期。在模型应用(推理)环节,部署华为MindIE推理引擎后,多用户并发处理能力实现倍增,有效应对了保险业务高峰期的海量请求。
更重要的是,昇腾底座展现出良好的生态兼容性,能够兼容业界主流的AI框架和工具,这极大地降低了太保科技引入和应用AI技术的门槛。
基于这套强大的基础设施,一系列创新的AI应用场景得以快速开发并投入商用:智能保顾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方案;理赔反欺诈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有效拦截可疑赔案,提升了定损换修审核的准确率达59.4%;智能客服的应用,则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至80.5%。这些智能化应用,正围绕保险的销售、运营、管理等核心环节,逐步构建起价值闭环。
与此同时,太保科技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昇腾。他们基于华为鲲鹏(Kunpeng)处理器底座,成功落地了“一云多芯”战略,在短短30天内就完成了60余个应用的原生版本适配,整体性能提升10%,不仅高效支撑了“双11”等业务高峰,更为保险核心系统的全面国产化替代以及构建低碳、高效的数据中心探索出新路径。
为了放大示范效应,凝聚行业力量,太保科技联合华为,将自身的智算中心打造成了面向全球的样板点,并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太保在数智化转型上的决心与成果,也为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保险行业的AI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未来,太保科技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国际化战略。他们计划依托自身在全栈自主创新技术架构上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金融AI的标杆。特别是在欧盟碳关税等国际新规则背景下,太保科技与华为正联合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碳排放监测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提供服务。这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将中国在保险大模型应用的实践经验推向世界,助力中国保险科技标准走向国际舞台的雄心体现。
宝钢的钢花与太保的算法,只是中国智能化浪潮中的两朵浪花。要让AI真正赋能千行百业,离不开强大的公共算力基础设施和繁荣的应用生态。在这方面,上海正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国内首个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上海超算中心再次展现了其前瞻布局:采用全栈国产化技术方案,建成了算力高达100 PFLOPS(FP16,半精度浮点运算每秒千万亿次)的上海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而其技术底座的关键部分,正是华为昇腾。
上海超算中心主任李根国在现场沙龙分享中强调,中心的目标是为广大用户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普惠的人工智能算力支持。中心应用技术部部长王涛博士则透露,新一代的算力中心将不再是传统超算与智能计算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构建一种“超智融合”的科研新范式,打通从基础科研到应用创新的完整链条。自平台开放以来,已吸引了超过80家用户,涵盖了算法模型验证、迁移适配、微调推理、垂直场景应用等多个方向。
昇腾的技术生态,正在通过上海超算中心这个“放大器”,渗透到上海的各个创新角落。
专注于企业数据安全与智能应用的珑京科技,针对许多企业对数据不出本地的顾虑,推出了基于昇腾推理一体机的“玲珑”智能体解决方案。其AI产品总监李伟现场演示了该方案如何通过“四位一体”的平台(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的闭环。例如,为某水务集团开发的规章制度智能溯源系统,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快速精准地定位责任条款,将追责准确率提升至95%。珑京科技独创的12参数调优体系和自研的COT(思维链)体系,有效克服了当前流行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在复杂场景下准确率难以突破60%的行业瓶颈。
致力于企业AI转型服务的新致软件,则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变化,公司副总裁黄茂华观察到,相较于去年企业客户还主要围绕重点场景进行创新性探索,今年,客户的需求已转变为“尽快实现AI转型”,并要求在能产生实际业务价值的场景中快速落地。例如,在金融投研领域,利用语音转文字技术结合大模型能力,对投研团队与客户的访谈、路演、尽调沟通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可以极大地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和客户洞察深度,为风险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为了响应市场需求,新致软件迅速调整组织架构,已有20%的员工投入到人工智能相关业务中,并计划到2025年,在金融、保险等优势领域服务超过100家头部客户,将人工智能团队扩展至千人以上。同时,他们也积极通过生态赋能和与高校的产教融合,为行业培养急需的AI人才。
在能源领域,上海电力大学夏飞教授的团队,则将昇腾算力注入了绿色能源的智能化运维。他们研发的“风灵”大模型,应用于风电叶片巡检系统,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叶片缺陷,准确率提升超过12%,同时将运维成本降低了30%。该系统已在陕甘地区的风电场得到实地验证,并正向更具挑战性的海上风电场景拓展。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力大学团队不仅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其基于昇腾技术开发的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相关的实践课程,已成功与国网培训中心及华为合作,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探索出“AI+电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上海市政府也为这场智算革命添柴加火。依托上海超算中心,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申领市级科技创新券,获得最高30万元人民币的算力补贴,部分行政区还提供额外的配套支持。
这种“政府引导、平台支撑、企业创新、高校育才”的模式,正在上海形成一个良性的AI发展生态。从生命科学的新药研发,到航空航天的复杂模拟,再到新材料的探索发现,以上海超算中心为枢纽,以昇腾等国产算力为基石,新一代的产业智能解决方案和生产应用正在加速孵化。
贯穿宝钢、太保、上海超算及其伙伴案例的核心线索,是华为昇腾AI计算平台。它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为驱动中国产业智能化的关键力量?
首先,是其全栈自主与持续创新的能力。从底层的计算、网络、存储硬件,到CANN(异构计算架构)、MindSpore(AI框架),再到MindX SDK(应用使能),以及昇思大模型平台,昇腾提供的是一套软硬协同、端到端优化的解决方案。这种全栈能力,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硬件性能(如太保案例中训练性能提升30%),也为解决特定场景的痛点(如珑京科技的RAG优化)提供了深度定制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像宝钢、太保等大型企业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如上海超算)对于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诉求。
其次,是其开放兼容的生态策略。昇腾并非封闭的体系,它积极兼容业界主流的AI框架(如TensorFlow, PyTorch)、开发工具和应用生态。这大大降低了开发者和企业用户迁移、适配的成本和门槛,使得他们可以基于熟悉的工具链,快速利用昇腾的强大算力进行创新(如太保科技能在30天内完成60多个应用的鲲鹏原生适配,也体现了华为体系内技术栈的协同效应)。
第三,其深入场景的打磨与优化。昇腾并非仅仅提供通用算力,而是联合行业伙伴,针对具体场景进行深度优化。无论是钢铁冶金的复杂机理,保险风控的精细规则,还是电力巡检的图像识别,昇腾都展现出与行业Know-how结合的能力。MindIE推理引擎针对多用户并发场景的优化,正是这种场景驱动创新的体现。
最后,其对“超智融合”趋势的把握。上海超算中心提出的“超智融合”概念,代表了未来科学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大方向。昇腾平台的设计,兼顾了高性能计算与AI计算的需求,为探索这一前沿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从渤海之滨的钢铁巨擘,到黄浦江畔的金融航母,再到辐射长三角的算力枢纽,我们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产业智能化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幅画卷的底色,是国家对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追求;其核心引擎,是以昇腾为代表的自主可控AI算力;其斑斓色彩,则是千行百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创新实践与价值创造。
宝钢股份的实践,证明了即使是最传统的重工业,也能通过拥抱AI实现脱胎换骨的升级;太保科技的探索,则展示了金融保险业如何利用AI提升服务效率、管理风险,并具备走向全球的潜力;上海超算中心及其生态伙伴的努力,则勾勒出一个开放、协同、普惠的智能生态系统,为更多创新主体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数据治理与安全隐私的平衡、高端AI人才的持续培养、AI伦理规范的建立、以及智能化投入真实回报的长期衡量,都是摆在所有参与者面前的课题。
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将人工智能从概念推向实践,从云端推向实地。这场由算力驱动的变革,不仅关乎企业的降本增效和竞争力提升,更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黄浦江畔的算力心跳,正与这个国家迈向未来的脉搏同频共振。以昇腾为代表的中国智算力量,正在为这场伟大的产业蝶变,标注出日益清晰的“中国坐标”。